长城档案馆header

张太雷与妻书:想谋将来永远幸福

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“常州三杰”有着鲜明的共性。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,学识渊博,才华卓越,也都担任过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职务,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,是民族的脊梁、时代的先锋。遗憾的是,为求索中国革命的前途,三位革命家均英年早逝。所幸有档案存世,如今我们追忆先驱,仍可籍此重温那段烽火岁月和其中的家国情怀。


三人中,张太雷的牺牲时间早于恽代英和瞿秋白,牺牲时年纪最轻。这位李大钊口中“学贯中西,才华出众”的时代精英,一生“前进而勿顾后,背黑暗而向光明”,其全部的青春理想、家国情怀在一封书信中表达得淋漓尽致。张太雷写给妻子陆静华的家书收藏于中央档案馆,是两人诸多通信中唯一存世的一封,对于了解和认知这位血肉丰满的早期党的领导者弥足重要。家书共二千余字,写于1920年2月,张太雷受命出行苏俄的前夜,其时虽是寒气入骨的凛冬,字里行间却春风涌动,暖化人心。


1918年春,张太雷奉母命与同乡同龄的陆静华结婚。这场包办婚姻中的妻子起初识字不多。身为北洋大学法科法律学门三年级学生,接受了新式教育,此时已经立志探索新世界的张太雷并未嫌弃她,而是决定改造世界先从身边人开始。


大学寒暑假,张太雷与妻子一同操持家务,劳动之余,教她识字、鼓励阅读。当时,他们居住在武进大南门外子和里,如今的常州市武进区子和里3号。两年后,当这封情长纸短的家书送达这里时,陆静华已经完全有能力通读全信,读懂丈夫言语间对旧式官僚生活的批判与厌弃,对理想家庭关系的憧憬和对进步精神世界的向往。


信中,张太雷既想告诉妻子自己的行踪,又不能违背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,于是他谈到自己的理想,说此行的目的“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”,目标是“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的学问,谋自己独立的生活。”他说到了自己的思想转变,放弃“等明年去考高等考试”的想法,因为他想要保持“清洁的身体”和“高尚的道德”。此时他已经加入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,此行的目的地是俄国伊尔库亥克,担任共产国际委任的职务。为此,他甚至未及领取北洋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,这张写有张曾让(张太雷原名)名字的证书至今收藏于天津大学档案馆


长城档案馆footer